飄蕩
网友科普
飘荡(piāo dàng)是汉语动词,指物体在水面或空中随风摆动,也引申为漂泊流动的状态。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吴均《梅花落》诗句“飘荡不依枝”,用以描绘梅花飘落之姿。其语义包含三个层面:一为物理层面的浮动,如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中“从流飘荡”形容船只随波而行,或形容声音、烟雾等弥漫空中;二指人的漂泊流离,如杜甫《羌村》中“世乱遭飘荡”,《水浒传》“飘荡江湖”皆是此义;三表心神摇曳,《三国演义》中貂蝉令吕布“神魂飘荡”即属此类抽象表达。该词演变脉络清晰:南北朝时期多用于自然物态摹写,如《乐府诗集》咏杨花飘落;唐代融入个人际遇,杜甫、苏轼诗作赋予其漂泊意象;宋明小说如《水浒传》《聊斋志异》进一步扩展其...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飄蕩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