泣罪
网友科普
泣罪,汉语词语,拼音为qì zuì,注音ㄑㄧˋ ㄗㄨㄟˋ,指大禹因哀怜罪人而哭泣的典故。该词出自汉代刘向《说苑·君道》所载:“禹出见罪人,下车问而泣之”,记述大禹在巡视途中遇见罪犯后自责未能教化民众的行为。典故核心内容为大禹将犯罪现象归咎于自身德行不足,通过与尧舜时期民风对比,体现古代君主的仁德观念与自省意识。南朝梁简文帝在《<昭明太子集>序》中引用“仁同泣罪”,将其作为颂扬仁政的固定典故。后世衍生的成语“下车泣罪”,亦以此喻指为政宽仁。明清时期被张居正编入《帝鉴图说》作为帝王教材,并在张宁、乾隆等诗词创作中延续使用。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泣罪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