敲门砖,汉语词汇、成语,拼音为qiāo mén zhuān,外文译作stepping-stone to success,原指临时敲门的砖石,后比喻借以实现目标的工具或手段,目的达成后即被弃用。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曾敏行《独醒杂志》,指科举士子将八股文作为获取功名的手段,考中后随即舍弃。明清文献如《留青日札》《聊斋志异》延续这一用法,蒲松龄称其为应试者“猎取功名”的工具,鲁迅在《准风月谈》及朱光潜书信中亦沿用此喻。现代语境中,该词可指学历、证书等作为职业门槛的条件。历史上存在“撞太岁”的对应说法,形容科举落第者的冒险尝试。其近义词包括“垫脚石”,别名有“敲门甎”等异体写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