尺牘
网友科普
尺牍是中国古代以长约一尺的木简为载体的书写形式,主要用于书信往来。早期以竹木或帛制成,汉代起成为正式文书载体,纸张普及前广泛使用的文字记录工具有尺素、尺翰等多种代称。其名称源于木简长度标准,秦汉时一尺约23厘米,形制便于运送携带。该术语既指书信实物,也包含书写文辞与书法墨迹。汉代木牍多用于公文律令及私人信件。魏晋时期转为私人书信专用,纸张普及后出现书法名帖如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。南朝时扩展为独立文体,《文心雕龙》提及尺牍文体。尺牍起源于先秦木简记事传统,汉代形成固定形制。宋代苏辙奉诏整理帝王文书,明清时期出现尺牍专集并达到文学高峰。当代文言尺牍结合数字化载体延续使用,涵盖公私信件、论学书札等内...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尺牘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