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罕辞宝
网友科普
子罕辞宝是汉语成语,出自《左传·襄公十五年》,意为拒绝接受珍贵物品,强调以廉洁为珍贵品质,与“不贪为宝”意义相近。其语法功能为作宾语、定语,属古代书面语。该成语源于春秋时期宋国贤臣子罕拒收宝玉的事迹:有人得玉献予时任司城(掌管建筑工程)的子罕,他以“我以不贪为宝”婉拒,认为收受将令双方“皆丧其宝”,并命人加工玉石变卖,助献玉者携财归乡。典故通过对话展现“人各有宝”的价值观念,成为中华文化中廉洁自律的象征。该典故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后被《韩非子·喻老》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《新序·节士》等典籍转载。历代文人如北周庾信、宋代苏轼均引用此典,形成“不贪为宝”“子罕辞宝”等固定表达。成语核心意象持续传承,成...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子罕辞宝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