塾師
网友科普
塾师,指旧时私塾的教师,主要由科举未仕的读书人及退职官吏构成,以教授知识为业,被称为“舌耕”。其群体多来源于屡试不第的童生、贫困举人及退职官吏,蒲松龄《塾师四苦》等作品反映了该群体的生活状态。塾师采用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,强调“读书万遍,其意自见”。聘任需签订“关书”,束脩为主要收入来源,支付方式包括银钱、实物及混合形式,清代逐渐以银钱为主。明代对塾师考核严格,月考学生无长进则扣薪俸,岁考仍无进步可罢黜。膳食由东家供馔或学生家庭轮流承担,端午、中秋等节令另收节礼。塾师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汉代私学分“书馆”“乡塾”两类;宋元蒙学教材涌现,社学兴起;明代中叶后塾师数量激增,并出现竞争现象。晚清学者陈...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塾師"相关的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