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里長亭

十里長亭是什么意思的图片

网友科普

“十里长亭”(拼音:Shí lǐ cháng tíng)为汉语成语,原指秦汉时期官道旁每十里设置的亭子,供行人歇息,后演变为亲友送别之地的代称。该词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《白孔六帖》“十里一长亭,五里一短亭”。作为古代送别文化的典型意象,“十里长亭”常见于诗词戏曲中。元代王实甫《西厢记》以此为场景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离别,李白《菩萨蛮》中“长亭更短亭”亦借其寄托离愁。宋代柳永《雨霖铃》“对长亭晚”等作品进一步强化其符号意义。其制式起源于秦汉驿传制度,官道十里设长亭、五里置短亭。西周时期已有“十里有庐”的交通设置,秦代完善为十里一亭的邮传体系。南北朝庾信《哀江南赋》“十里五里,长亭短亭”首次将其引入文学...

问AI百科
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十里長亭"相关的知识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