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之長
网友科普
“一日之长”是汉语成语,拼音为yī rì zhī zhǎng,原指年龄或才能略胜他人,后多引申为具备判断或处理事务的能力。该成语最早见于《论语·先进》,后经《世说新语·品藻》引用,强化了其才能层面的含义。其内涵兼具双重指向:一为年龄稍长,如《梁书》中以“一日之长”表年长次序;二为能力突出,如《旧唐书》《明史》等文献以此形容识见、谋略之优长。历代用法多用于评述人物才干,强调在特定领域具备相对优势。该成语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,孔子以“以吾一日长乎尔”自谦年长。南朝时期,《世说新语》记载庞统自称“论王霸之余策,吾似有一日之长”,使词义转向才能评价。唐宋至近代,严羽、王珪及鲁迅等沿用此喻,延续其语义脉...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一日之長"相关的知识